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图像的湘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

0 前言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湘西传统村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呈现出了逐步衰落的发展态势,数字化时代湘西传统村落的保护扩展了有效的途径,针对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理论与技术体系愈发完善。为了将湘西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留下来,通过图像这一重要的媒介载体,能够实现对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目前针对湘西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仍旧值得人们不断的探索和深入研究。

1 基于图像的湘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 保护模式单一

根据对目前基于图像的湘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普遍的保护模式单一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

第一种就是根据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建立起一致性的权力机构主导模式,这是规模和力度最大、涉及面积最广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是由知识精英主导的模式,其主要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该机构建立起了村落档案,规范性更强,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在学术村落档案的建设方面质量较高,人文情怀饱满、丰富,但是在档案的分类标准方面缺少依据,建档规模较小,成果有待提高;第三种模式则是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发挥出村民在村落文化建档保护方面的自觉意识,提高对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官方模式与经营模式相比,村民自治的模式通常是由民间机构赞助展开各项活动的,目前仍旧处于初级阶段,通过村民的视角进行历史书写,能够发挥出村民的集体认同感作用,具有较强的历史文献价值。

这三种模式运用背景下,湘西传统村落在图像的数字化保护中采取的模式单一,是以权力机构为主导的模式展开数字化保护工作,这样单一的模式下体现了该保护模式的弊端。保护实施者通常仅仅进行最基础的采集展开对湘西传统村落的建档活动,采集范围全面性不足,缺少对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和整理,建档质量难以掌控。由权力机构主导对档案资料的监管和控制,只能保证资料内容,却无法达到对资料内容质量的合理管控。

1.2 存储模式与传播渠道协调性不足

基于图像的湘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在存储模式上是通过官方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模式展开的,这样的存储模式针对内容没有进行分类整理,具有封闭性,主要是以对内存储为主,导致图文资料的传播价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虽然这种存储模式的执行过程较为便利、资金充足保障,但是却不利于图文资料传播价值的运用和实现,导致传播保护成果方面仍旧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传统村落的发展离不开图像的支持,湘西传统村落的图像能够运用到旅游宣传、特产经济等多个方面,以达到经济变现的目的,在申报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过程中,湘西传统村落的图像与村落档案内容之间存在交叉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依靠合理的存储模式和可行的传播渠道,发挥出保护成果的内在价值。存储模式和传播渠道协调性不足,导致了重复采集的行为,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甚至出现了资源浪费的情况,使得村落的基层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作负担有所增加。

1.3 保护主体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参与到基于图像的湘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中的主体,可分为专业团队人员和村民两大构成部分,这二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包括知识构成、实地调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均体现出了较大的差距。此类保护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最终在采集图像的各个环节均体现出了不足,保护主体的素质有待提升,例如采集图像的内容、主题、文字、艺术表达等各个方面,均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和深入研究。基于图像的湘西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不仅是要深入调研湘西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还要求人员在一些专业领域内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例如建筑学、档案学、民俗学等,图像采集过程中还需要对摄影技术进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村民在建档时,书写村落历史是以依据自我视角展开的,但是村民的语言表达能力、图像采集能力有限,导致预期的建档质量和最终得到的建档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专业的团队人员具有专业的图像采集技术、调研能力,擅长建档、建馆等相关活动,人才结构覆盖到了多个专业知识领域,但是不同人员的素质在各专业领域中体现出了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采集不全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