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主页 > 期刊导读 >

大鼠电流损伤多器官表达研究

生前电流损伤与死后电流损伤的鉴别,是法医学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研究表明,c-fos基因是原癌基因的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但正常情况下,c-fos基因仅有微弱表达,因此,c-fos蛋白与c-fosmRNA在细胞内的水平很低,用常规方法通常检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具有即刻、早期表达的功能。在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刺激作用下短时间诱导表达[l]。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电流损伤大鼠多器官部位组织细胞中c-fos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以期为电流损伤的诊断及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新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兔抗鼠c-fos多克隆抗体(Santa Cruz Biotechnology,Inc.);羊抗兔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与DAB显色剂(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1.2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SpragueDawely大鼠60只,4~6月龄,体质量300~350g(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动物模型 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5只,分别为电击死组,电击伤后1,2,4,8h,死后即刻电击组,死后15,30min, 1h,生前实验对照组,死后实验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 实验方法:对生前电击大鼠,先在220 V交流电源零线与火线两端各连接一金属夹,把金属夹分别直接夹住大鼠左后肢与右前肢近踝关节仅有少量细毛处;电击死组直接通电致死;电击伤组通电1min后,切断电源,把大鼠放回笼内,于电击后1,2,4,8 h,脱颈处死之;对死后电击大鼠,分别与死后不同时间用上述方法进行电击。 生前电击实验各组、生前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于死后1 h取材;死后电击各组及死后实验对照组,于电击后1h取材。取心(心室段)、肺、肝、肾、脾、皮肤、骨骼肌、脑各一块,置于4%中性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h,用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 1.4 染色方法 HE染色:用常规方法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抗的工作浓度为1∶400,以PBS代替一抗做空白对照。 1.5 结果判定及图像分析 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为细胞内(胞浆或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沉积。阴性对照片显示胞核呈蓝色,胞浆及整片组织呈淡蓝色背景。低倍光镜下对大脑皮层、心肌、肺、肝、脾、肾、肌肉、皮肤进行观察,找到阳性反应区域,再在400倍镜下观察各器官组织的阳性反应情况,每一部位的阳性反应区域随机选取五个视野用Biomias图像分析仪对其染色强度及阳性信号的面积进行分析,其结果用灰度值及视窗的阳性信号面积比表示。灰度值从0~255,代表阳性反应强度,灰度值越高,阳性反应越强,灰度值越低,阳性反应越弱。面积比指阳性信号面积所占视窗面积的百分比,面积比越大,阳性反应细胞数越多;面积比越小,阳性反应细胞越少。观察各组各器官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分布部位、表达强度及变化规律。 1.6 统计分析 图像分析检测数据用±s表示。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for windows10.0软件进行q检验。 2 结果 2.1 病理改变 电击处皮肤电流斑形成,电击肢明显肿胀,存活时间越长,肿胀越明显;近电击侧骨骼肌凝固变性,可见散在出血点;脑组织水肿明显,大脑表面血管充血,可见散在出血点;肺水肿,肺、心表面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部分大鼠胸腔内可见凝血块;肝、脾、肾等器官无明显改变。 生前直接电击组:皮肤角质层呈蜂窝状改变,可见许多空泡形成,部分可见与透明层分离,波浪状收缩,电击处皮肤全层细胞核延长,排列方向基本一致,尤以表皮基底层为显,真皮胶原纤维凝固变性,可见局灶性出血;骨骼肌纤维波浪状收缩,部分肌纤维变性,呈凝固性坏死;脑组织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实质局灶性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心肌纤维可见波浪状收缩,部分心肌纤维断裂,可见灶性出血;肺脏小支气管黏膜花瓣状收缩,肺间质血管充血,局灶性出血,肺泡腔内可见淡染粉红色液体;肝淤血,肝细胞水样变,局灶性出血;肾小管肿胀,间质充血;脾淤血。 死后电击组:与生前电击各组相似。 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1 生前电击组 (1)皮肤:直接电击死组、电击伤各组大鼠皮肤全层均未见明显阳性信号,但可见表皮细胞核延长,呈栅栏状排列(图1,见封三);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大鼠皮肤织亦未发现阳性信号,也无细胞核形状改变。 表1 大鼠电击后不同时段大脑皮质c-fos蛋白的表达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0.05;2)与上一组相比较P<0.05。组别灰度阳性信号面积比(%)正常对照组92.81±9.770.15±0.06实验对照组95.95±8.350.21±0.08电击死组112.55±10.551)2.30±0.511)电击伤后1h114.72±13.321)3.14±1.041)电击伤后2h122.25±14.791)2)5.23±1.181)电击伤后4h110.30±9.491)2)3.48±1.071)电击伤后8h100.84±9.781)2)0.92±0.111)2) (2)骨骼肌:直接电击死组及直接电击伤各组骨骼肌细胞核及胞浆内可见较弱的阳性信号;电击伤组阳性信号强度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变化。即先升高后降低,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h达高峰,4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信号。 (3)脑组织:直接电击死组与电击伤各组的脑组织各部位均可见阳性信号,以大脑皮质最为明显,主要位于神经细胞核内;电击伤组阳性信号强度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变化。即先升高后降低,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 h达高峰,4 h开始下降,8 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与生前实验对照组均未发现明显阳性信号(见表1)。 (4)心肌:直接电击死组及电击伤各组心肌组织内可见很强的阳性信号,位于肌浆内;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h达高峰(图2,见封三),4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大鼠可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见表2)。 表2 大鼠电击后不同时段心肌c-fos蛋白的表达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0.05;2)与上一组相比较P<0.05。组别灰度阳性信号面积比(%)正常对照组98.27±9.322.39±0.98实验对照组99.82±8.592.43±1.12电击死组124.85±10.931)56.28±6.191)电击伤后1h130.75±12.211)60.76±7.721)电击伤后2h137.44±13.371)2)80.64±8.641)2)电击伤后4h118.42±10.761)2)53.66±7.121)2)电击伤后8h102.31±8.392)18.26±4.891)2) (5)肺:直接电击死组及电击伤各组肺组织内可见较强的阳性信号,肺组织的阳性信号可见于肺泡上皮、肺间隔、血管平滑肌,胞核与胞浆内均可见阳性信号,其中以小动脉平滑肌最为明显;电击伤后1 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h达高峰(图3,见封三),4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大鼠未发现阳性信号(见表3)。 表3 大鼠电击后不同时段肺c-fos蛋白的表达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0.05;2)与上一组相比较P<0.05组别灰度阳性信号面积比(%)正常对照组90.37±7.970.66±0.11实验对照组93.74±8.520.83±0.34电击死组118.37±10.861)7.12±1.721)电击伤后1h121.09±12.081)10.37±2.691)电击伤后2h140.50±13.111)2)15.64±3.071)2)电击伤后4h123.86±10.961)2)12.65±2.141)电击伤后8h104.74±9.491)2)0.78±0.212) (6)肝:直接电击死组及直接电击伤各组肝脏内可见较强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的胞浆中,又以中央静脉周围较为明显;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 h达高峰,4 h开始下降,8 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未发现明显阳性信号。 (7)肾:直接电击死组及直接电击伤各组肾脏内可见强阳性信号;肾皮质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与胞核内均可见阳性信号,但胞核更为明显,肾小球间质仅可见散在较弱的阳性信号;而肾小囊则呈阴性表达;肾髓质近集合管处亦可见较弱的阳性信号,位于胞浆与胞核内,以胞核为明显,不过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击伤后1 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 h达高峰,4 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信号,而在肾髓质近集合管处见较弱的阳性信号,位于胞浆与胞核内,以胞核为明显。 (8)脾:生前电击各组脾脏组织中均未发现明显阳性信号。 2.2.2 死后电击组 仅死后即刻电击组大鼠脑、心、肺、肝、肾、骨骼肌、有微弱阳性表达,阳性信号的分布同生前电击组,余各组各器官、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相应部位均无阳性信号出现(图4,见封三)。 3 讨论 3.1 c-fos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3.1.1 直接电击伤(死)c-fos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本实验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心肌、肺、肝、肾皮质等组织有较强阳性信号,骨骼肌仅有较弱阳性表达,而脾脏组织中未见明显阳性信号。另外,脑皮质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心肌、皮肤表皮细胞、肝细胞的阳性信号分布于细胞浆中;骨骼肌、肺血管平滑肌、肾小管、肺间隔组织细胞的阳性信号在胞浆与胞核中均有分布。 Saito、Malakhova与Meredith等分别用电流刺激大鼠耳蜗、膈神经、仓鼠鼻部,发现耳蜗核神经元、颈髓及脑干大脑膈神经传导通路上的广泛区域、化学感觉通路神经元有c-fos基因的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核[2-4],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肺组织的阳性信号可见于肺泡上皮、肺间隔组织细胞、血管平滑肌,又以小动脉平滑肌最为明显。本人认为这是大鼠受到电流刺激时,肺部血管剧烈而持久收缩所致;肝组织中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胞浆中,又以中央静脉周围较为明显,这可能与电流主要循血流传导有关。 本实验观察到肾皮质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与胞核内均可见阳性信号,但胞核更为明显,肾小球间质仅可见散在较弱的阳性信号;而肾小囊则呈阴性表达,与程向明[5]等研究肾缺血c-fos基因表达分布的部位基本一致。至于肾小囊阴性表达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此外,观察到骨骼肌(距电击部位约2cm)有阳性信号表达,阳性信号位于胞浆与细胞核内,这是骨骼肌受电流刺激之故,但骨骼肌阳性信号相对较弱,可能与取材部位离电击部位较近,在电流热作用下迅速失去活性有关。直接电击死组皮肤未见c-fos的表达,这说明直接电击组大鼠在电流作用下,既有热效应,也存在非热效应。在热效应作用下,皮肤组织迅速凝固变性,细胞失去活性或死亡,故c-fos呈阴性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未检测到脾脏内有阳性信号,这可能与脾脏淋巴细胞多,而淋巴细胞胞浆较少有关。 各器官组织表达存在很大差异:有的组织表达位于核内,有的位于胞浆内,而有些组织不表达,这在法医学实践中应用时应予注意。 3.1.2 c-fos基因表达对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价值 本研究发现,生前电击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心肌、肺、肝、肾皮质等组织c-fos蛋白表达呈现较强的阳性;生前电击各组骨骼肌均发现较弱的阳性信号;而死后电击各组中,仅死后即刻电击组见以上器官仅有极微弱的阳性信号,其余各组均未见阳性信号的分布。 因此,通过对上述器官c-fos蛋白的检测,可以为生前电流损伤与死后电流损伤的鉴别提供依据。 直接电击组皮肤全层(包括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未见阳性信号的分布。同时,在死后电击各组中,亦未检测到阳性信号,这与王树法等[1]的研究不一致,可能与取材部位不同及动物模型不同有关。另外,生前电击组大鼠脾脏组织亦未发现阳性信号的表达。 此外,本实验还发现,对于电击伤后存活的大鼠,c-fos蛋白的表达随存活的时间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即先增高后降低,电击伤后2h达高峰,伤后4h逐渐下降,8h后,显著降低,甚或基本恢复到正常。这对于电击伤后存活一段时间后受害人才死亡的案件的鉴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通过检测脑、心肌、肺、肝、肾皮质等部位c-fos蛋白,可以为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提供依据;而皮肤与脾脏的应用价值不大。 生前电流损伤与死后电流损伤的鉴别,是法医学实践中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研究表明,c-fos基因是原癌基因的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但正常情况下,c-fos基因仅有微弱表达,因此,c-fos蛋白与c-fosmRNA在细胞内的水平很低,用常规方法通常检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具有即刻、早期表达的功能。在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刺激作用下短时间诱导表达[l]。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电流损伤大鼠多器官部位组织细胞中c-fos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以期为电流损伤的诊断及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新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兔抗鼠c-fos多克隆抗体(Santa Cruz Biotechnology,Inc.);羊抗兔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与DAB显色剂(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1.2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SpragueDawely大鼠60只,4~6月龄,体质量300~350g(四川大学华西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 动物模型 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5只,分别为电击死组,电击伤后1,2,4,8h,死后即刻电击组,死后15,30min, 1h,生前实验对照组,死后实验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 实验方法:对生前电击大鼠,先在220 V交流电源零线与火线两端各连接一金属夹,把金属夹分别直接夹住大鼠左后肢与右前肢近踝关节仅有少量细毛处;电击死组直接通电致死;电击伤组通电1min后,切断电源,把大鼠放回笼内,于电击后1,2,4,8 h,脱颈处死之;对死后电击大鼠,分别与死后不同时间用上述方法进行电击。 生前电击实验各组、生前实验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于死后1 h取材;死后电击各组及死后实验对照组,于电击后1h取材。取心(心室段)、肺、肝、肾、脾、皮肤、骨骼肌、脑各一块,置于4%中性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h,用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 1.4 染色方法 HE染色:用常规方法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抗的工作浓度为1∶400,以PBS代替一抗做空白对照。 1.5 结果判定及图像分析 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为细胞内(胞浆或胞核内)有棕黄色颗粒沉积。阴性对照片显示胞核呈蓝色,胞浆及整片组织呈淡蓝色背景。低倍光镜下对大脑皮层、心肌、肺、肝、脾、肾、肌肉、皮肤进行观察,找到阳性反应区域,再在400倍镜下观察各器官组织的阳性反应情况,每一部位的阳性反应区域随机选取五个视野用Biomias图像分析仪对其染色强度及阳性信号的面积进行分析,其结果用灰度值及视窗的阳性信号面积比表示。灰度值从0~255,代表阳性反应强度,灰度值越高,阳性反应越强,灰度值越低,阳性反应越弱。面积比指阳性信号面积所占视窗面积的百分比,面积比越大,阳性反应细胞数越多;面积比越小,阳性反应细胞越少。观察各组各器官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分布部位、表达强度及变化规律。 1.6 统计分析 图像分析检测数据用±s表示。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for windows10.0软件进行q检验。 2 结果 2.1 病理改变 电击处皮肤电流斑形成,电击肢明显肿胀,存活时间越长,肿胀越明显;近电击侧骨骼肌凝固变性,可见散在出血点;脑组织水肿明显,大脑表面血管充血,可见散在出血点;肺水肿,肺、心表面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部分大鼠胸腔内可见凝血块;肝、脾、肾等器官无明显改变。 生前直接电击组:皮肤角质层呈蜂窝状改变,可见许多空泡形成,部分可见与透明层分离,波浪状收缩,电击处皮肤全层细胞核延长,排列方向基本一致,尤以表皮基底层为显,真皮胶原纤维凝固变性,可见局灶性出血;骨骼肌纤维波浪状收缩,部分肌纤维变性,呈凝固性坏死;脑组织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实质局灶性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心肌纤维可见波浪状收缩,部分心肌纤维断裂,可见灶性出血;肺脏小支气管黏膜花瓣状收缩,肺间质血管充血,局灶性出血,肺泡腔内可见淡染粉红色液体;肝淤血,肝细胞水样变,局灶性出血;肾小管肿胀,间质充血;脾淤血。 死后电击组:与生前电击各组相似。 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1 生前电击组 (1)皮肤:直接电击死组、电击伤各组大鼠皮肤全层均未见明显阳性信号,但可见表皮细胞核延长,呈栅栏状排列(图1,见封三);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大鼠皮肤织亦未发现阳性信号,也无细胞核形状改变。 表1 大鼠电击后不同时段大脑皮质c-fos蛋白的表达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0.05;2)与上一组相比较P<0.05。组别灰度阳性信号面积比(%)正常对照组92.81±9.770.15±0.06实验对照组95.95±8.350.21±0.08电击死组112.55±10.551)2.30±0.511)电击伤后1h114.72±13.321)3.14±1.041)电击伤后2h122.25±14.791)2)5.23±1.181)电击伤后4h110.30±9.491)2)3.48±1.071)电击伤后8h100.84±9.781)2)0.92±0.111)2) (2)骨骼肌:直接电击死组及直接电击伤各组骨骼肌细胞核及胞浆内可见较弱的阳性信号;电击伤组阳性信号强度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变化。即先升高后降低,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h达高峰,4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信号。 (3)脑组织:直接电击死组与电击伤各组的脑组织各部位均可见阳性信号,以大脑皮质最为明显,主要位于神经细胞核内;电击伤组阳性信号强度随存活时间延长而变化。即先升高后降低,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 h达高峰,4 h开始下降,8 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与生前实验对照组均未发现明显阳性信号(见表1)。 (4)心肌:直接电击死组及电击伤各组心肌组织内可见很强的阳性信号,位于肌浆内;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h达高峰(图2,见封三),4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大鼠可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见表2)。 表2 大鼠电击后不同时段心肌c-fos蛋白的表达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0.05;2)与上一组相比较P<0.05。组别灰度阳性信号面积比(%)正常对照组98.27±9.322.39±0.98实验对照组99.82±8.592.43±1.12电击死组124.85±10.931)56.28±6.191)电击伤后1h130.75±12.211)60.76±7.721)电击伤后2h137.44±13.371)2)80.64±8.641)2)电击伤后4h118.42±10.761)2)53.66±7.121)2)电击伤后8h102.31±8.392)18.26±4.891)2) (5)肺:直接电击死组及电击伤各组肺组织内可见较强的阳性信号,肺组织的阳性信号可见于肺泡上皮、肺间隔、血管平滑肌,胞核与胞浆内均可见阳性信号,其中以小动脉平滑肌最为明显;电击伤后1 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h达高峰(图3,见封三),4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大鼠未发现阳性信号(见表3)。 表3 大鼠电击后不同时段肺c-fos蛋白的表达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0.05;2)与上一组相比较P<0.05组别灰度阳性信号面积比(%)正常对照组90.37±7.970.66±0.11实验对照组93.74±8.520.83±0.34电击死组118.37±10.861)7.12±1.721)电击伤后1h121.09±12.081)10.37±2.691)电击伤后2h140.50±13.111)2)15.64±3.071)2)电击伤后4h123.86±10.961)2)12.65±2.141)电击伤后8h104.74±9.491)2)0.78±0.212) (6)肝:直接电击死组及直接电击伤各组肝脏内可见较强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的胞浆中,又以中央静脉周围较为明显;电击伤后1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 h达高峰,4 h开始下降,8 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未发现明显阳性信号。 (7)肾:直接电击死组及直接电击伤各组肾脏内可见强阳性信号;肾皮质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与胞核内均可见阳性信号,但胞核更为明显,肾小球间质仅可见散在较弱的阳性信号;而肾小囊则呈阴性表达;肾髓质近集合管处亦可见较弱的阳性信号,位于胞浆与胞核内,以胞核为明显,不过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击伤后1 h见较强的阳性信号,2 h达高峰,4 h开始下降,8h仅见极微弱的阳性信号。正常对照组、生前实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信号,而在肾髓质近集合管处见较弱的阳性信号,位于胞浆与胞核内,以胞核为明显。 (8)脾:生前电击各组脾脏组织中均未发现明显阳性信号。 2.2.2 死后电击组 仅死后即刻电击组大鼠脑、心、肺、肝、肾、骨骼肌、有微弱阳性表达,阳性信号的分布同生前电击组,余各组各器官、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相应部位均无阳性信号出现(图4,见封三)。 3 讨论 3.1 c-fos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3.1.1 直接电击伤(死)c-fos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本实验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心肌、肺、肝、肾皮质等组织有较强阳性信号,骨骼肌仅有较弱阳性表达,而脾脏组织中未见明显阳性信号。另外,脑皮质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心肌、皮肤表皮细胞、肝细胞的阳性信号分布于细胞浆中;骨骼肌、肺血管平滑肌、肾小管、肺间隔组织细胞的阳性信号在胞浆与胞核中均有分布。 Saito、Malakhova与Meredith等分别用电流刺激大鼠耳蜗、膈神经、仓鼠鼻部,发现耳蜗核神经元、颈髓及脑干大脑膈神经传导通路上的广泛区域、化学感觉通路神经元有c-fos基因的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核[2-4],与本实验结果一致。 肺组织的阳性信号可见于肺泡上皮、肺间隔组织细胞、血管平滑肌,又以小动脉平滑肌最为明显。本人认为这是大鼠受到电流刺激时,肺部血管剧烈而持久收缩所致;肝组织中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胞浆中,又以中央静脉周围较为明显,这可能与电流主要循血流传导有关。 本实验观察到肾皮质的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与胞核内均可见阳性信号,但胞核更为明显,肾小球间质仅可见散在较弱的阳性信号;而肾小囊则呈阴性表达,与程向明[5]等研究肾缺血c-fos基因表达分布的部位基本一致。至于肾小囊阴性表达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此外,观察到骨骼肌(距电击部位约2cm)有阳性信号表达,阳性信号位于胞浆与细胞核内,这是骨骼肌受电流刺激之故,但骨骼肌阳性信号相对较弱,可能与取材部位离电击部位较近,在电流热作用下迅速失去活性有关。直接电击死组皮肤未见c-fos的表达,这说明直接电击组大鼠在电流作用下,既有热效应,也存在非热效应。在热效应作用下,皮肤组织迅速凝固变性,细胞失去活性或死亡,故c-fos呈阴性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本实验未检测到脾脏内有阳性信号,这可能与脾脏淋巴细胞多,而淋巴细胞胞浆较少有关。 各器官组织表达存在很大差异:有的组织表达位于核内,有的位于胞浆内,而有些组织不表达,这在法医学实践中应用时应予注意。 3.1.2 c-fos基因表达对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价值 本研究发现,生前电击各组大鼠大脑皮质、心肌、肺、肝、肾皮质等组织c-fos蛋白表达呈现较强的阳性;生前电击各组骨骼肌均发现较弱的阳性信号;而死后电击各组中,仅死后即刻电击组见以上器官仅有极微弱的阳性信号,其余各组均未见阳性信号的分布。 因此,通过对上述器官c-fos蛋白的检测,可以为生前电流损伤与死后电流损伤的鉴别提供依据。 直接电击组皮肤全层(包括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未见阳性信号的分布。同时,在死后电击各组中,亦未检测到阳性信号,这与王树法等[1]的研究不一致,可能与取材部位不同及动物模型不同有关。另外,生前电击组大鼠脾脏组织亦未发现阳性信号的表达。 此外,本实验还发现,对于电击伤后存活的大鼠,c-fos蛋白的表达随存活的时间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即先增高后降低,电击伤后2h达高峰,伤后4h逐渐下降,8h后,显著降低,甚或基本恢复到正常。这对于电击伤后存活一段时间后受害人才死亡的案件的鉴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通过检测脑、心肌、肺、肝、肾皮质等部位c-fos蛋白,可以为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提供依据;而皮肤与脾脏的应用价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