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主页 > 综合新闻 >

乱世书生之是非人物周作人

读他的作品,大概是从《乌篷船》开始的,作者以写信的方式写给自己,清新自然,朴素而淡雅,没有丝毫的刻意,仿佛如茶如道,通篇不提乡愁,却另有一种乡愁隐隐浮现。这种行文风格,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乃是独树一帜的。这种语言返璞归真的美,意境清新的悠远,俨然写出了一篇江南画卷,令人神往。不愧是民国散文第一人也!与他同时代的大家,或者工于文字,或者摇旗呐喊,唯有他的作品,极具艺术性,应该是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大繁若简,返璞归真。

他,与同时代意气风发的书生们不同,他性格安静、软弱而中庸!他个人主义严重,贪图享乐,但是也并非十足的坏人,委身于敌也未为虎作伥。他,贪图安逸,一心想做个安静的书生,不爱抛头露面,依赖性强,深受日本文化影响,于节有失。
他的一生是悲剧的,相比于那个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的旗帜和丰碑的兄长;相比于那个投身革命,一生为人民服务,最后官至副国级且留有著作的弟弟。或许他的天赋是最高的,或许他的学问是最大的,或许他是最有文学底蕴的,但是却是三兄弟中唯一一个身后背负骂名的人。
因为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的命运,早年的小有所成,闯下了一些名声;中年委身事敌,留下一世骂名;晚年清贫,虽得到了中央宽待,靠翻译为生,但是时常生活难以为继,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批判,郁郁而终。他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长远的目光,但是却有一定的耐性,这样的人,再加上软弱的性格,注定不能成为时代的先锋,只能埋头做学问,可是偏偏就赶上了那个战争的时代。

1885年年初,天地萧索,人们仍在严寒中忍耐,浙江绍兴周家,一个已然落寞的旧时代世家院子里,一个不足四岁的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地待在一旁念书,伴随着一声不算响亮的啼哭和一位青年父亲的焦急脚步声,周伯宜秀才的二儿子出生了。不同于大儿子出生时的喧闹场景,这个孩子出奇的安静,这个孩子就是周作人,在民国到解放初期,文坛一个不小的人物。
刚出生的一年里,周作人的性格就凸显出来了,这孩子出奇的不爱吵闹,连饿了也不太爱哭闹,很讨父母喜。
由于是二儿子,所以周作人所受的培养不如大哥周树人,所受的疼爱也不如幼弟周建人。而且周作人年少时期还得过天花,大病了一场,所以身子骨一直都不怎么好,吃不了苦,所以,周作人对物质生活要求比较高。所以从小三兄弟在一起,周作人都不算野,凡事都跟在大哥周树人身后,由周树人决定,对大哥极具依赖性。家里很多事情都是由大哥周树人承担,而周作人很少抛头露面,对于人情冷暖所知不多,而鲁迅(周树人)则对这方面很是敏感。
因为从小性格隐忍,有耐性,所以周作人的文学功底很是扎实牢靠。而且周作人对细节要求很高,他爱好整洁,喜欢干净,会将生活中的细节收拾整理得有规有矩。性格温顺,逆来顺受。
周作人跟随着兄长的脚步,在三味草堂读书,到南京求学,而后留学日本。1911年在留日近六年后,周作人回国,1912年,在浙江省教育司任视学(督学)半年,后转浙江省立第五高级中学教员,教了4年英文。1917年,到北京大学附属国史编纂处做编纂,半年后的1918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担任希腊罗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学等课程,并创办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周作人创作开始得早,在日本期间便已经和兄长一起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其文风去掉浮华,与徐志摩、林语堂等人不同,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声名鹊起,比他的兄长鲁迅成名更早。
而因为自小家庭中,他所受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不足兄长,所以,尽管周作人表面看似清高,实际上却是一种“傲”,看似不争,实际上对现状是不满意的,也不是很服气兄长,然而自己由于醉心于自己的文学世界,生活上很多东西又十分低能,所以又不得不依赖兄长,这也是周作人很是矛盾的地方。同时也导致了周作人责任心不强,在很多事情上,比较自私。
在北京期间,周作人的收入不及兄长,而其妻子信子的花销甚大,导致常常需要兄长的支援。但是也正是在此时间,由于家庭不和睦,加上周作人本人心中的那股“傲”劲,最终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周作人和鲁迅决裂。二三十年代这一天下纷乱复杂的期间,周作人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这一时期,周作人名满天下,乃是一方文学大家,桃李满天下,并且是一个散文流派的中流砥柱。